琵琶經(jīng)過歷代的流傳,在外形式樣、規(guī)格和演奏姿勢等方面,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變。而南音琵琶則是因演奏民間音樂“南音”而得名。琵琶自唐代發(fā)展為豎抱,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橫抱姿勢,因而又有“橫抱琵琶”之稱。
南音琵琶流行于閩南和臺灣一帶。是演奏南音的主要樂器之一,在樂隊中起著指揮作用。常和南音洞簫配在一起,共同演奏樂曲的旋律,使清淡、委婉的福建南音,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。
南琶的構(gòu)造和琵琶完全相同。琴身長93~104厘米,琵琶頭為鳳尾形,曲頸,共鳴箱呈梨狀,但腹部較寬闊。背板以前采用松木挖空制成,現(xiàn)已多用較硬木材制作。面板使用桐木,當?shù)胤Q為“簧板”。琴須頸正面有4個相附屬,面板上、中部,橫膠著10個音品,多用象牙、玳;蛑癫闹谱鳎Q為“音子”。在品的兩旁各開有一個月眉形的出音孔,稱為“簧孔”。面板下方的縛弦較大。采用4條絲弦,由低到高分別稱為母線、三線、二線和子線。一般定弦多為(d、g、a、d1)。
南琶的演奏風格古樸、獨特,音韻有敲擊鐘磬之風味。彈奏技巧主要有彈、挑、摙指(快速彈挑)、點指、撻指、去倒、半跳、按音、甲指(相當于豎抱琵琶的“扣”)、快落指和慢落指等。
現(xiàn)在流行的琵琶品種也不少,根據(jù)選料、工藝和音質(zhì)的優(yōu)劣,分為高級、中級和普及琵琶。從相和品的數(shù)目,可分為四相10品,六相18品、24品、25品和28品數(shù)種。
|